查看完整版本: 《金剛經了義集註》原文以及心得
頁: [1] 2 3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1 08:48 PM

《金剛經了義集註》原文以及心得

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-3-11 10:29 PM 編輯

我自己目前還未成就,
因為看了金剛經以後,心理會漸漸明白一條修行的道路為何,也會明白自己應該還要再更加精進,以及開悟自度自己的習性。
我在看了《金剛經了義集註》後,感覺在修行上很受益,故也想把這些文章跟大家分享,隨後附上一點拙見,希望大家能夠一起成長。
我預計每2-3天分享3-4品的經節,如果沒有意外的話,會在一個月內做完32品的分享,也歡迎各位大德到市面或網路書店上尋找《金剛經了義集註》來翻閱與收藏,謝謝。

-----以下開始分品分享-----

第一品 法會因由    說法聚會 由此起因

「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舍衛國,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」

  我阿難是親自聽到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法的。當時佛在中印度的舍衛國波斯匿城。離城六英里處,有一座樹園,叫「祇樹給孤獨園」,佛就在這裡講經。
  為什麼叫祇樹給孤獨園,是有一段因緣的。原來這裡住有一位很富有的善心人士,常樂於照顧孤苦老人和孤兒的生活,人稱給孤獨長者。這位長者,看中了景色秀麗、環境幽靜的這座樹園,認為是請佛講經禪修的好地方,所以就以黃金舖滿地的數量,向舍衛國的祇陀太子買來供養佛講經。
  後來,祇陀太子知道長者買樹園是為了供養佛講經用的,於是在這座樹園蓋了一所講經堂,名字就叫做「祇樹給孤獨園」。當時佛弟子有一千兩百五十人,都是追隨佛三十年,發菩提心成就佛菩薩的禪行者。

「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鉢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時訖,收衣鉢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」

  這一天早上,又到了佛用餐的時間,佛照常穿好衣服,持著缽走入波斯匿城內,托缽化緣去了。到了城內,佛一家一戶,化緣完畢,回到祇樹給孤獨園。吃完飯後,收好衣缽,洗完腳、敷好座位,就在座位上禪定。
在這裡,值得一提的是,佛教導弟子們,過午不食,是因為祇樹給孤獨園離波斯匿城有六英里,來回走路托缽耗時,每天若為了吃飯化緣,哪裡有時間禪坐修行,所以佛才說,過午不食。
  現在的修行人,因為環境的不同,生活方式也不一樣,所以不必墨守成規的過午不食,一切隨緣吧。

感想:
  在第一品的後段,我看到經文記載佛陀親自行腳、托缽,他並沒有身為「佛陀」的架子,不會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,反而讓人感覺到他的尊貴以及謙卑, 釋尊的法相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謙卑、圓滿的,我認為擁有一顆謙卑的心,會讓自己處處受益,謙卑不驕慢,內在的理智光明也會顯現,讓我們更能分析事理、分別是非。
  佛陀讓人尊敬的地方,不僅是因為他所說的道理,更重要的是他的身行與心意讓人感受到慈悲與寬容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4:57 PM):
可至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網頁觀看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了義集註三十二品》圖文版,內有金剛經原文以及註解內容。

補充內容 (2020-2-18 11:12 AM):
多年之後在看到當時自己的言論,感覺自己過去也是很無知。
略聽聞一些說法,便以為自己了解了大道,禪修略有心得,便向人宣說,但戒行不足。

補充內容 (2020-2-18 11:12 AM):
後來接觸到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,才發覺自己很可能被魔所惑,遂才慚愧、懺悔。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1 09:03 PM

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-3-11 09:21 PM 編輯

第二品 善現啟請        善現長老 啟請佛訓

「時長老須菩提,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,希有世尊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」
  這時,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從座位起來,袒露右肩,走向佛前,右膝跪地,手結金剛印,合十為禮,很恭敬的向佛請法說,世上最偉大、最尊貴的師尊,我佛慈悲,常愛護我們這些修菩薩行的禪修弟子,又這麼有愛心的善巧方便,教導我們這些修行菩薩行的禪修弟子。

「世尊,善男子,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」
  師尊,弟子現在有個問題,想請師尊開示。問題是善男眾,善女眾,發願成就,身心性三正等解脫,見證無上菩提心願,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願,應如何安住保有這菩提心,不被退轉?又應該如何降伏起心動念的煩惱妄心?

「佛言,善哉善哉,須菩提,如汝所說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,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」
  佛說,善哉善哉,很好很好。須菩提,照你所說,師尊平常就很愛護你們這些菩薩行的禪修弟子,也常不厭其煩、耐心的教導你們這些菩薩行的禪修弟子,你們就好好的用心聽,師尊現在就為你們解說。

「善男子,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
  善男眾,善女眾,發願成就身心性三等解脫,見證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願,如何來安住保有這菩提心不被退轉,又如何降伏起心動念的煩惱妄心。

「唯然,釋尊,願樂欲聞。」
  須菩提說,是的,師尊,我們都很高興聆聽師尊開示。

感想:
  在許多篇佛經裡都可以看到,每次 釋尊要說法前,都會有一位弟子來請佛開示;換作在自己身上的話,遇到問題時,也要懂得開口向善知識請益,也許他就一直在等著這個機緣,好來回答自己的問題。
  在這品中須菩提向 釋尊請益:「如何降伏起心動念的煩惱妄心?」這個問題在現在的社會裡也很常出現,很多人心裡有苦、身不由己,一般人遇到這樣的人時,大多也會有所同情,也會幫忙想一些善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,不過不同的人提出的方法,有時也不太一樣,效果也不一定能夠究竟地解決問題──針對須菩提的這個問題,佛陀接著在下一品中繼續開示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6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1 09:20 PM

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-3-11 09:20 PM 編輯

第三品 大乘正宗    最大之乘 最正之宗
  
「佛告須菩提,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降伏其心。所有一切眾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」
  佛告訴須菩提說,所有的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的菩薩、大菩薩,應該這樣降伏自己起心動念的煩惱妄心,凡所有一切眾生之類,是卵生的眾生,如家禽鳥類,如人體內的寄生蟲;像是胎生的眾生,如人類哺乳動物;像是濕生的眾生,如水族中的魚蝦,如人體內大小腸的細菌;像是化生的眾生,如木頭因潮濕腐爛生出來的白蟻,如人體內的細胞蛻變而成的癌細胞,如眾生色身滅度後的靈魂。
  像是有色身、有形有相的眾生,是可以用眼睛看見的眾生,如人類、動物、魚族類;像是無色身、無形無相的眾生,用眼睛看不見的眾生,如微細細胞、如靈界中的靈體。
  像是有思想的眾生,如先知先覺,已開悟的修行人;像是沒有思想的眾生,如不知不覺,不開悟修行的人類、動物;像是似有思想,似無思想,後知後覺的眾生,如修行而未開悟的人。這些眾生和他們的罪業,我都全部令他們的靈性度化,進入清淨光明的無量壽無量光的世界。

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何以故?」
  而滅除度化眾生所有的一切罪業,像這樣滅除度化,有無量無數、無邊無盡的眾生罪業,實在再沒有眾生的罪業可以來滅除度化。須菩提,你知道甚麼原因嗎?

「須菩提,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
  我告訴你,假如有我執、法執的我相;有貪嗔癡慢疑的人相;有弱肉強食、終日遊手好閒的眾生相;有害怕人老、生病、死亡的壽者相,有這四種心相的人,就不是菩薩。

  在這一段經文裡,佛說到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這裡所指的眾生,不是外界六凡的眾生,而是自己體內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,也就是地藏王菩薩所發願的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要滅盡內心的煩惱罣礙,才能成佛。「眾生度盡,方成菩提」,滅除身體內的所有眾生,及一切罪業,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。

感想:
  針對這一品的註解,我可以認同「度盡眾生」的意義,因為以我自己作為例子:有時候我很清淨,有時候卻很無明;有時候身體很健康,有時候卻感染病毒而生病──我自己覺得自己所受苦與輪迴,世自己過去所作的惡業所致,若要清淨這些惡業,就要常行六度波羅蜜,行法布施、財施來利益眾生,利益眾生的健康與靈性的解脫,同時也透過持戒,讓自己不要在作惡業;忍辱對目前的我來說,是要打破自己的執著;將生命中的時間,都投入在正法的修行上,同時也沒有煩惱、怡然自得,精進身心靈的圓滿上是我必修的功課;禪定讓我回歸到自性本心,同時也能更善於相應佛陀的教誨並進入佛性的境界──一點一滴的行為,都是為了讓眾生的靈性清淨解脫。
  我覺得金剛經寶貴之處,就是他明指了修行的真義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6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1 09:50 PM

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-3-11 09:59 PM 編輯

第四品 妙行無住    奧妙之行 本無住著

「復次,須菩提,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」
  佛接著說,須菩提,菩薩於法修行,行於布施,應作無相布施,而不作有相布施。

「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,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」
  所謂不作色身的布施,不作聲香味觸法的身相意識布施,如蓋醫院、設慈善機構、如捐款給醫院、捐款給慈善救濟機構、造橋鋪路。這些人間的小福德,應該是由社會愛心慈善人士或政府來作,這種利益於人身的有相布施,其福德不大。
  菩薩要做的是無相布施,如蓋佛堂講經、設道場禪修、護持佛堂道場、接引眾生修行、助印佛經、弘揚修行正法,這些都有利益於靈性的清淨解脫,成就無上菩提。這是無相布施,這種布施才是真功德,其功德不可限量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,東方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。須菩提,南西北方,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。須菩提,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須菩提,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」
  佛又說,須菩提,你認為如何,東方虛空,可以想像有多廣大嗎?須菩提回答說,不可以,師尊。
  佛說,須菩提,南方、西方、北方,四方上下虛空,可以想像有多廣大嗎?不可以,師尊。
  佛又說,須菩提,菩薩行無相布施,其福德就像虛空一樣不可限量。須菩提,菩薩行於布施,應該照我所教導的方法,作無相布施,而不作有相布施。

感想:
  也許有人會對註解感到疑惑,難道真的都不需要注重「身相意識布施」嗎?不用蓋醫院、不用造橋鋪路、不要去作人間的小福德?
  這讓我產生了另一個聯想,如果我們蓋了醫院、組織政府、發展建設,但是其中主導一切行為的人,都沒有一顆修行的心,沒有仁愛也沒有因果報應的概念,那這些組織、行為最後會變成什麼結果呢?所以對修行人來說,靈性布施、開啟善念與智慧,相較於有相的布施行為,是來的重要許多的──如果一個企業的老闆擁有良心,他在組織規劃時就會很謙卑、細膩地分析每件事情的因果,他作了決定不只利益員工、利益社會、更可能利益長久的民生。
  所以對於菩薩行者來說,行無相布施的意義與所造成的福報,也確實比有相布施來的大。
  當然,為了更精進地去行無相布施,菩薩行者也將融入社會、學習專業領域的知識,才能夠在生活、工作中接引大家來修行,立功、立德、立言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6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2 10:57 PM

第五品 如理實見    自如之理 乃見真實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不也,世尊,不可以身相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
  佛問須菩提說,你認為怎麼樣可以身相見佛?須菩提回答說,不可以的,師尊,不可以身相見佛。是什麼原因?須菩提說,師尊所說的身相,不是一般人的身相,一般人的身相可以用眼睛看得見,佛的身相是法身,所以不可以身相見佛。

「佛告須菩提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
  佛告訴須菩提說,凡所有相,都是虛妄不實的,假如所見到的一切相,都是佛的法身,就真的見到佛了。在這裡要加以說明的是,佛的法身是佛三身之一,所謂的報身、法身、應化身。雖說佛有三身,其實是一真佛身,祇是分別方便說。
佛的法身,遍諸法界,法身是智慧妙用的光身,是智慧之光。最上乘禪行者,具足般若智慧後,在禪定中,行深入於深定妙定時,放出清淨自性之光,就可以見證到佛法身金色的無量光。

感想:
  佛的真身不是用肉眼可以看到的,這讓我聯想到,有些人以為每天對著法相禮拜,就以為算是禮佛了,但真正的佛並不能夠用身相見。
  我不敢說自己已經完全見佛了,但是我的內心可以隨順佛理,有時候當我以一顆虔誠的心來閱讀佛經時,我會看到經典上有紅色、綠色或金色的光,但佛經明明是印在白紙上,而我在看經典時,也會接收到一股清淨的能量在心中化開,讓我明白自己的內在是有清淨的。
  我覺得憑自己目前的智慧功德,很難如同佛陀一般用語言道出非語言所能及的境界,也許尚不能有此強求,但總感恩有許多貴人出現,讓我可以接上經典智慧的因緣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6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4 12:19 AM

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-3-14 12:23 AM 編輯

第六品  正信希有          生正信心 最為希有

「須菩提白佛言,世尊,頗有眾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信實不?佛告須菩提,莫作是說,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為實,當知是人,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於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,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。」
  須菩提向佛說,有些人聽到不可思議經文後,真的會實在相信嗎? 佛回答須菩提說,須菩提,你不要這樣說,你要知道,當師尊涅槃後的五百年,有持戒修福的修行人,看到經文中的章句,能深信不疑。
  你應當知道,修行人已經在前世就追隨一佛、二佛、三佛、四佛、五佛等諸佛修行,而種下善根。甚至於已經在累世的無量千萬佛的道場,種了很多善根,一聽到經文內容,乃至一想到就會生出清淨信心。

「須菩提,如來悉之悉見,是諸眾生,得如是無量福德。何以故?是諸眾生,無復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。何以故?是諸眾生,若心取相,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」
  須菩提,師尊全都知道,也全會看到這些行經的修行人,已經得到無量福德,是什麼緣故?因為這些行經的修行人,不再有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相,沒有身相,也沒有心相,沒有我執、法執的障礙,也沒有意識和知識上的障礙,什麼緣故?有人如果為滿足內心欲望需求,而以心取相,就執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相。

「若取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」
  如果執著身相,就是執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相。什麼緣故?如果執著意識上妄念相,就執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相。所以不應該執著身相,也不應該執著心相。

「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,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
  以這種道理故,師尊常說,你們這些修六根清淨、四大皆空的修行人,知道我說法就像筏船渡河,到了岸邊,就要把竹筏丟掉,一切有相法,都要丟掉,何況不是正法,同樣都要丟掉。

感想:
  按這品的開示,其實我沒有什麼「好說的感想」;我會按照經典的開示去參:什麼是法相?如果按照註解說的是「身相」,那就可以參出一件事實:我們會憑藉自己的五感去接收許多的資訊,這些資訊進來以後會構成我們的許多想法,從我們開始思考這些事情以來,我們就執著了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相,有些時候我們還會用混亂的資訊來擾亂視聽,這些妄念意識也造成了我們的執著,所以必須要進入深定、妙定,才能在禪定中離開這些身相、妄念意識,見證到最初的本心、自性。
  如果有了這樣的見證,也就不需要再執著於「法」,而要再從見性起修,地地精進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7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4 12:36 AM

第七品 無得無說          空則無得 寂則無說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?如來有所說法耶?」
  須菩提,你的意思認為怎麼樣,師尊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嗎?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法。又問,師尊有說法嗎?

「須菩提言,如我解佛所說義,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亦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法,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非非法。所以者何?一切聖賢,皆以無為法,而有差別。」
  須菩提說,如弟子所領悟了解,師尊所說的意義,沒有一定的法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也沒有一定法由師尊來說。是什麼緣故?因為師尊所說的法,因人施教,因根器不同而隨緣度化,都不是用一般求學問的方法學到,是要用心與師尊的法相應而開悟。
  這種法,不可能用言語來表達其真如實相,是超意識的法,是超智慧的法,是心靈上的覺悟解脫,是無為法,所以一切聖賢都以無為法修行的境界,而有所差別。佛所說的無為法,是無上法,是無等等法,是實相無相法,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

感想:
  從金剛經到目前的開示裡可以參悟到,佛所傳的法並不是有相法,而是無相的佛性智慧,智慧可以應化在不同的事物上,雖然無相卻擁有不可思議的造化力;由此段經文也可以參悟到:「佛曰不可說」所指的可能是佛心的智慧是無量的,無法用語言完全表達、是言說不盡的。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7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4 12:49 AM

第八品 依法出生           諸佛之法 依此生出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寧為多不?須菩提言,甚多,世尊。何以故?是福德,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」
  須菩提,你認為怎麼樣,如果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,金、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瑪瑙、琥珀,拿來布施,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?須菩提回答說,是非常多,師尊。
  這三千大千世界,等於三大銀河系的世界,在布施的價量上來說,當然很多福報,但是如果是作為有相布施,祇是人間福德,而不是無相布施的真功德。所以師尊才會說福德多。

「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何以故?須菩提,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須菩提,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」
  佛又說,再有人用金剛經其中的四句偈語,為他人說法,他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福德。什麼緣故?須菩提,十方諸佛,以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法,都是從金剛經的經文開悟解脫出來的。須菩提,所謂佛法者,就不是佛法,佛法是無為法,是實相無相法,是究竟法,而不是有相法、方便法。


感想:
  當我看到這一品時,內在是很法喜,因為佛陀的這一段開示,正說明了金剛經的意義殊勝,勝過世間的一切財寶:世間的財寶會生滅、毀壞,而人就算擁有在多的財寶,終究也不能與其長相守,但是按照金剛經的經文來開悟,卻能夠證得諸佛無價無壞的佛性法寶,其殊勝意義遠大於一切世間之利益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7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4 01:21 AM

第九品 一相無相           只此一相 本來無形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,我得須陀洹果不?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須陀洹名為入流,而無所入。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是名須陀洹。」
  須菩提,你認為怎麼樣,一個證到須陀洹初果聖位的人,還會有得到的念頭嗎?須菩提說,不會的,師尊。因為須陀洹是已經斷除見惑,而證得初果羅漢聖位,當然不會入於凡塵的色聲香味觸法,須陀洹已經是六根清淨,不入於六塵,名為須陀洹。
  證到須陀洹初果羅漢聖位的人,圓寂後直接往生欲界天天上,享受天福,等天福享盡後,還會回到人間一次,繼續修行,了脫人間修行未了的思惑、三毒二邪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」
  須菩提,你認為怎麼樣,斯陀含果二果聖位的人,還會有果位念頭嗎?須菩提說,不會的,師尊。是因為斯陀含果名為一往來。就是說,證到斯陀含二果羅漢聖位的人,一往往生天上,一來來到人間修行。也可以留在人間,繼續修行解脫思惑的三毒二邪後,直接超越欲界,證入色界三果羅漢聖位,不必往來天上人間,所以說實無往來,名為斯陀含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?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,何以故?阿那含名為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」
  須菩提,你認為怎麼樣,證得阿那含三果羅漢聖位的人,還會有得阿那含果位的念頭嗎?須菩提說,不會的,師尊。因為證得阿那含三果羅漢聖位的人,已經升到色界天上了,所以名為不來,而實際上,也可以在人間證得阿那含三果羅漢聖位,實際也在人間一次證得,所以說實無不來,名為阿那含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?須菩提言,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實無有法,名阿羅漢。」
  佛再問須菩提,你認為怎麼樣,證得阿羅漢道四果聖位的人,還會有證道的念頭嗎?須菩提說,不會的,師尊。因為阿羅漢已經出離三界內的煩惱,也了脫生死輪迴,入於無生,既無生無滅,諸法空相,已經到了羅漢最高聖位,實在沒有法,名為阿羅漢。

「世尊,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為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世尊,佛說我得無諍三味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世尊,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」
  假如自己認為我已經證得阿羅漢道,就是執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相。須菩提說,師尊,弟子還記得師尊曾說過我是得了無諍正定,是人間中最為第一,還說弟子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但是,當時弟子沒有這種念頭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

「世尊,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,是樂阿蘭那行。」
  師尊,如果弟子有得阿羅漢的念頭,師尊就不會說弟子是阿蘭那清淨的禪行者。以弟子不著相,所以師尊才會為弟子取名,說弟子是阿蘭那清淨的禪行者。

感想:
  修行初果須陀洹不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卻仍然要輪迴,可見要跳脫輪迴,確實還需要開悟的智慧與如實的修行;修行二果斯陀含果,又稱為「聲聞」果,是因為聽聞四聖諦而決定修行「苦集滅道」,行「八正道」而明確解脫一切生活業力,解脫一切欲界業力,從而不入輪迴;阿那含果又稱為「緣覺」果,緣覺行者致力於參悟如何「不生」,因為不生也就不滅,從而證道「十二因緣」,了悟眾生累世輪迴的因緣,因而斷絕「生因」,所以也不結婚生子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7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shen9999 發表於 2016-3-14 12:00 PM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4 01:21 AM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第九品 一相無相           只此一相 本來無形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,我得須陀洹果不?須 ...

發表心得之時,建議樓主還是要多攝取些基本知識啊!譬如:

名相:聲聞
釋文: 梵語 rvaka,巴利語 svaka。音譯舍羅婆迦。又意譯作弟子。為二乘之一,三乘之一。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。

名相:緣覺
釋文: 梵語 pratyeka-buddha,巴利語 pacceka-buddha。音譯剌醫迦佛陀、畢勒支底迦佛、辟支迦佛、貝支迦佛、辟支佛。又作獨覺、緣一覺、因緣覺。為二乘之一,三乘之一。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。即於現在身中,不稟佛教,無師獨悟,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。聲聞與緣覺,稱為二乘;若共菩薩,則為三乘。

以上出自佛光大辭典。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5 08:09 PM

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-3-15 08:23 PM 編輯

shen9999 發表於 2016-3-14 12:00 PM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發表心得之時,建議樓主還是要多攝取些基本知識啊!譬如:

名相:聲聞

您好,謝謝您的回應,我於此也來跟你分享我所知道的部分:

 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,宇宙間共有十個法界,這十個法界分別是「地獄」、「惡鬼」、「畜牲」、「阿修羅」、「人」、「天」、「聲聞」、「緣覺」、「菩薩」、「佛」,眾多語言版本、翻譯也許不同,但在實際的意涵上應當是相通的,他所描述的十個不同的靈性層次。

  姑且不論我們所對於「聲聞」這個字眼的定義是什麼,金剛經第九品「一相無相」,就正說明了「聲聞」的果位是一種實相,我不需要在字眼上過分地計較,只要能夠真正地離身相、心相,見證實相,那就是真的見證了。

  另外,我所知道的「聲聞」是指修「苦集滅道」的行者,也就是先了解自己在這個世間中,所要面對的諸多苦果,其實都有一個苦因存在,我們把這些苦因給消除、清淨以後,自然就不會有痛苦了。

  比如說,有一些人身體不好、很多病痛,但沒有修行道正確的方法,所以不知道如何把這些苦果也滅度掉;以我來說,我過去曾受「淫業」所苦,但當時我並不知道究竟什麼是「淫業」,更不知道如何滅度,只覺得自己在與女生交往或者談話時,內心都有一種無法自處的糾結感,有些內心明明不想要去做的事情,身體卻很主動地去做了。

  後來在禪定後,離開了身相,發現身體其實就是身體,我可能在觸覺上有很多地覺受,但那並不影響我的主意;同時也離開了心相,我發現在自己身的器官,原來曾有「貪」的意識,但我離相以後用清淨的心取代貪心,自己也就不會受到干擾了。

  我想為何第九品稱作「一相無相」,所要表達的是「要見證到實相,首先要做到離相,離開身相與心相,在無相中見證實相」,而實相就是真如實相的「一相」。


  關於十二因緣,我的智慧可能還不夠,我可以先轉載一段開示,供您作參考,以下開示恭錄自《金剛經真修實證》:

「...
  前面說到,「須陀洹」是「入流,而無所入」,「斯陀洹」是「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」,這裡說「阿那含」是「不來,而實無不來」,乾脆不來了,而實際上沒有不來。

  什麼叫「不來」?就是不要再投胎,不要再來人間,不要再「生」了。因為沒有「生」,就沒有「老、病、死」,「無生」就「無滅」,「有生」就「有滅」,所以阿那含是找到了可以不死的原因,那就是不要再「生」,不要再往生,不會再輪迴,完全的解脫。

  換句話說,就是不再生於六道,也就是修到無生。所以阿羅漢三果「阿那含」是修到無生,既然無生,當然也就無滅。

  修到阿那含果的人,是很有智慧的,因為他一直在參:「我這樣生生死死,輪迴不已,今天生於人間,然後死了,下輩子不知又會生在六道中的哪一個世界?雖然投胎的外相不同,可能是人,可能是動物,可是都會生死,都會生滅。有沒有什麼辦法,可以讓我這一世來了,就不要再生了呢?」

  這種修行方式跟修仙道十分相似,仙道有所謂的天仙、金仙、神仙…等,其修行方法就是讓自己不要死,既然色身來到人間,就不要死,於是就拼命的往大自然界去探討,去修行,所以和阿羅漢三果「阿那含」的修行方法一樣。

  由此可知,證到阿那含果的修行人,首先是想到自己。現在,我們也不妨想想自己,現在我們已經幾十歲了,當我們還沒有來到人間之前,還沒有生下來之前,究竟是在哪裡?在沒有色身的時候,我們的「人」在哪裡?「靈性」又在哪裡?今天我們生而為人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…?就是這樣一直參。

  我們之所以會投胎為人,就是因為「無明行識」,當一個人無明的時候,就會造業,「行」是造業,「識」是帶著業報的意識,這種累世的記憶就是基因。也就是說,我們會因無明而造作諸業,「識」就是一種意識的結果,我們就是隨著這些業識而輪迴、投胎,流轉於六道。

  說得更清楚一點,一個人從「無明行識」而「入胎」,也就是「名色」。入了母胎,數月之後,就俱足「六入」-眼耳鼻舌身意,然後十月足胎,就哇哇落地,來到人間,這叫做「觸」,觸地,出生來到人間。

  一個人出生以後,從「無明」、「行」、「識」,到「名色」、「六入」,十月懷胎以後,「觸地」,然後慢慢長大,感受到很多人間的善惡及人情冷暖,一般說來,剛出生的孩子,大都被照顧得很妥善,備受父親、母親、長輩的喜愛,這是好的感受,當然也有不好的感受,像是受涼、感冒、發燒…等等,這叫做「受」。

  等到長大以後,就會開始有愛欲之心,喜歡這個,喜歡那個,或是上學以後,愛讀書、愛老師、愛同學、愛自己的父母親…等等,這是「愛」。甚至到長大成人,就會想把所愛之物據為己有,這就是「取」;到了適婚年齡,就與心愛的對象結婚,這也是一種「取」,結婚以後,就「有」下一代,然後又繼續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,就這樣一直輪迴不已。

  而修行阿那含的人會這麼想:我不要再生了,從今天開始,我要設法讓這一世成為最後一站,在人間,我修行證道、成就了,就到聖位,就不再輪迴,不再「生」了。」

  阿那含者修行見證十二因緣,在我的認識裡,「緣覺」果的修行人也是修行見證十二因緣,故我也認同「阿那含」果與「緣覺」果為同一之說。

補充內容 (2016-3-15 08:26 PM):
我將繼續分享了義集註與心得,如您有其他想法也歡迎再提出來討論。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5 08:45 PM

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-3-15 08:46 PM 編輯

第十品 莊嚴淨土           成就莊嚴 淨明心地

「佛告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來昔在然燈佛所,於法有所得不?不也,世尊,如來在然燈佛所,於法實無所得。」
  佛告訴須菩提,你認為怎麼樣,師尊在很多世之前,在燃燈佛那裡,接受燃燈佛授記,有得到授記成佛之法嗎?須菩提說,沒有,師尊。師尊在燃燈佛那裡,實在沒有什麼法可得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菩薩莊嚴佛土不?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
  佛又問,須菩提,你認為怎麼樣,菩提有莊嚴佛土嗎?沒有,師尊。因為講莊嚴佛土,就不是真正的莊嚴,只是名相的莊嚴。真正的莊嚴是絕對的清淨,絕對的智慧,絕對的圓滿,是名莊嚴。

「是故須菩提,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  因為這種道理,所以一切菩薩、大菩薩,應該這樣生清淨心,不應該在心裡著相,也不應該在心裡執著聲香味觸法的妄心、妄相,應該不要讓世間根塵有所住,而另生起本有的清淨心。
  六祖說,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,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
「須菩提,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,於意云何?是身為大不?」
  佛再問須菩提,譬如說,有人身如須彌山王那麼高大,你認為怎麼樣,這個身大不大?

「須菩提言,甚大,世尊。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」
  須菩提說,非常高大,師尊。因為師尊說身,不是人的色身,他是法身,是無相法身,是名為大身。

感想:
  我自認自己是還沒有像佛、菩薩那樣圓滿的,我還有很多習性需要靠修行來改正,就算我自己在修行上有些小見證,但不能表現得自滿,否則自己可能也就成了「增上慢人」。
  在這一品中, 世尊也強調了菩薩行者也要有離相的清淨心,在修行得過程中,離相、清淨,似乎成了很重要的修行功課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7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6 05:25 PM

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-3-16 05:27 PM 編輯

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       修無為福 勝於布施

「須菩提,如恆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恆河,於意云何?是諸恆河沙,寧為多不?須菩提言,甚多,世尊。但諸恆河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?」
  佛問須菩提,印度這一條最大的恆河,恆河中的沙子,你認為多嗎?須菩提說,非常多,師尊。像恆河一樣大的河,已經數不清了,何況是恆河中的沙,更是數不清。

「須菩提,我今實言告汝,若有善男子,善女人,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須菩提言,甚多,世尊。」
  佛告訴須菩提,師尊今天實在地告訴你,如果有善男眾,善女眾,以一粒沙當成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用敷滿恆河沙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,所得的福德,多不多?須菩提說,當然非常多,師尊。

「佛告須菩提,若善男子,善女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而此福德勝前福德。」
  佛告訴須菩提,假如善男眾,善女眾,持金剛經中一小段的四句偈語,為他人說法,其福德會勝過前面,用無量七寶布施的福德來得更多。


感想:
  用七寶布施,所得到的福德卻仍然是物質的福報,是生滅的物質,雖然高貴,但仍然不能使人俱足靈性解脫的智慧;相比之下,用金剛經的精義、四句偈來布施,所得到的卻是靈性解脫的功德;但並不是指布施經文就可以解脫了,還需要真修實證,讓自己的意識清淨,並修行正法、禪定,讓自己見證到真如的實相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8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6 05:43 PM

本帖最後由 modshairpete 於 2016-3-16 05:48 PM 編輯

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       受持正教 天人尊重

「復次,須菩提,隨說是經,乃至四句偈等,當知此處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,皆應供養,如佛塔廟,何況有人,盡能受持讀誦。」
  其次,須菩提,隨緣為人解說此經,乃至其中的四句偈,要知道講經的道場,會有世間、天人、阿修羅等護法神來護持供養,就和護持供養佛塔寺廟一樣。何況有人盡力奉行此經,為人讀誦解說。天龍八部等護法神,同樣會來護持供養。

「須菩提,當知是人,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」
  大家應該知道,這位奉行此經的修行人,一定會成就第一稀有之法,那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如果有經典的地方,就會有佛護法,所以見經如見佛,奉行經典的佛弟子,都會受到尊重。
  有禪行道場的地方,同樣也會受到世間、天人、阿修羅等天龍八部護法神,供養道場,護持正法。所以你們也要尊重自己,莊嚴自己,清淨禪修。

感想:
  我覺得自己雖然是在分享金剛經的經文,但是並不代表我已經覺行圓滿,也因為我還未完全證道金剛經的境界,畢竟還有許多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相的業力要清淨。
  但是現在的人好像會有一些習性,就是貢高我慢、或是道貌岸然:也許自己只是有一點點小小心得,就好像自己比別人了不起、自己所說的就是對的,事實上我也曾發現過自己有這樣的習性,每當我發現到後,我也會盡力、想辦法去改正。
  我也不敢因為自己在文字上分享了金剛經,就當作大家都應該要來供養我,因為我未必有那樣的水準,但我相信法界會有真實的安排:人用因為自己的眼見、耳聞、想法等來分別事件是否公平,但就宇宙法界的運作來看,一切都是公平的,如果我有過錯,理應要有報應,讓我可以察覺自己的過失;如果我有有相福報,那也是因為因緣合和而來,便要學會感恩與知足,但所謂的有相福報,真的都不比見證到本心、自性、甚至是佛性來的永恆與圓滿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8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

modshairpete 發表於 2016-3-18 02:32 AM

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       當如此法 承受奉持

「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,世尊,當何名此經,我等云何奉持?」
  當時,須菩提請示佛說,師尊,這部經要命名什麼經,我們佛弟子要如何奉行?

「佛告須菩提,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,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,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」
  佛告訴須菩提說,這部經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簡稱金剛經,你們應當信守奉行金剛經。這是為什麼呢?須菩提,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稱的般若波羅蜜。
  般若波羅蜜的意思,是智慧到達彼岸的佛地。所以金剛經,可以令人開悟,得到智慧,而到達佛國淨土的世界第一稀有經典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?須菩提白佛言,世尊,如來無所說。」
  佛繼續問,須菩提,你的意思如何,如來有說過法嗎?須菩提說,師尊,如來沒有說過法。為什麼須菩提會回答如來沒有說過法?他認為佛法不是講給人聽的,如果佛法可以用口說,那就不是佛法。
  真正的佛法,是不可說不可說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佛法是所謂的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。佛法是要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的,佛法是開悟悟性的,佛法是要明心見性的。
  所以,佛法不是用來拜幾萬遍,唸幾萬遍,唸到佛的耳朵都癢了,也聽煩了,還有人認為這樣就是修行,而且始終堅持這種修法,這就是法執。佛法不是用說的,不是有人用手指明月,就認為指明月的手指就是明月。所以,須菩提回答佛說,沒有說過法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,是為多不?須菩提言,甚多,世尊。須菩提,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如來說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」
  佛又問須菩提說,須菩提,你的意思如何,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多不多?須菩提說很多,師尊。須菩提,這些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,如來說世界非世界,是世界。佛為什麼說微塵非微塵,名為微塵;世界非世界,名為世界。因為微塵和世界都是一樣無有自性空相,不能永恆存在,這不能永恆存在的空相微塵和世界,都是名相的微塵、名相的世界。
  所以佛說非微塵、非世界,是名微塵、是名世界。人的色身也是一樣空相,不能永恆存在,所以人也是非人,是名為人。如果人真正能超越非人兩個字,非人兩字合起來寫,俳就是佛字,就要恭喜大家了。

「須菩提,於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?不也,世尊。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說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」
  佛再問須菩提,你的意思如何,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嗎?不可以的,師尊。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,什麼緣故?如來說,三十二相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
  為什麼須菩提回答佛說,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,他的理由是,這三十二相不是佛真正的法身,而是佛為度化眾生,隨緣應化的化相,他是可變性的,是生滅性的,不是佛的真如身。所以,佛說三十二相非相,既然不是真如實相,須菩提回答說,三十二相不能見如來。

「須菩提,若有善男子,善女人,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,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甚多。」
  佛問須菩提,如果有善男眾,善女眾,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,就是說以累世的身命布施,當然他的福德很多。另外有人,以金剛經中的一小段四句偈為人解說,這人得到的福德,要比前面用累世身命布施者福德更多。
一個人除了修行正法之外,更應該隨時為自己種福田,如設道場,方便眾生修行,介紹接引眾生共修,供養護持禪修道場,為人廣說經典,護持助印經典,令眾生開悟,解脫自在。
  十方諸佛,都具足功德,具足莊嚴,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感想:
  我自從修行以來,也曾碰過真真假假的修行方式,但是透過金剛經以及一些經典的講解,卻能夠一一剝開我內心的糾結。
  我覺的金剛經是一部很殊勝的經典,他在講的是修行必須要解脫身相、心相,才能見證實相。我自己有時候也會有煩惱、妄心,但在自己開悟以前,並不了解要如何解脫,也不知道到底讓自己痛苦的原因是什麼──但是金剛經的教導卻很明瞭,要我放下自己的身相、心相,因為那些畢竟都是外緣,指有回歸到自己的本心,才能找到讓自己心安理得的答案,才能夠真正的自在與放下。
  但是這只是說明了自己有一小部分的開悟,再修行上仍然還是要繼續秉持謙卑的心,繼續圓滿自己的功課,我在這裡也只是想先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一小部分心得與金剛經,但我自知我還未完全解脫,還再前往「非人」的修行到路上。



補充內容 (2016-4-6 05:05 PM):
此篇原文、註解轉載自: 關西藥師佛禪寺部落格-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了義集註》圖文版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頁: [1] 2 3